茶味手记

黑茶历史长卷: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之韵

发表时间: 2024-10-18 08:46

黑茶历史长卷: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之韵

黑‬茶的历史文化


神农氏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。开启了中华民族利用茶叶造福人类健康的历史。中国有六大茶系——绿茶、红茶、青茶、黄茶、白茶、黑茶。而黑茶又分为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云南普洱茶、湖北老青砖、广西六堡、四川藏茶和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安化黑茶都属于黑茶。在名茶众多的中国,安化黑茶被誉为“21世纪人类健康的新希望”,其千两茶更是享有“世界茶王”和“中国茶文化的化身”之美誉。当我们在茶楼捧着一杯汤如琥珀、滋味醇厚的安化黑茶,细细品味时,总爱谈论一个话题——安化黑茶始于何时?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下黑茶的历史。

黑茶最早记载于唐朝,经历了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五个朝代,有1400多年的历史。但前几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茶叶,经专家几次三番鉴定,最后确定,茶叶来自安化,自此安化黑茶的历史可追溯到2300多年。

唐朝饮茶之风盛行,饮茶习俗有很大的变化。将生嚼解渴的粗矿(kuang)饮⁢用,变成了煮煎品茶的艺术。特别是陆羽《茶经》的问世,使唐代“茶事大兴”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。此时安化黑茶开始引起世人关注。

公元856年,唐代杨晔(ye)的《膳夫经手录》里记载“渠江薄片茶”运销湖北江陵、襄阳一带,进长安。这是最早记录安化茶叶的历史古籍。五代毛文锡《茶谱》记载”潭邵之间有渠江,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”,又载“渠江薄片,一斤八十枚,其色如铁”。“渠江薄片”就是最早的安化黑茶。

安化黑茶在汉朝,属于长沙,时称两梅山,有上眉山和下眉山之称。宋朝公元1072年,开梅山置安化县,取安德化之义,隶属潭州。北宋之初,安化茶叶“山崖水畔不种自生”。公元1088年,安化置县才17年,朝廷在县境设立博易场,运入米、盐、布帛,以换茶叶和其他特产。

南宋时期,朝廷加强对盐、茶的管制,公元1175年,以黎虎将为首,组建两支护茶军运安化黑茶,每队三四千人,在安化境内设寨,设兵把守。控制安化黑茶的水陆运输。由此可见,从宋朝起,安化黑茶生产开始走向兴盛,并得到朝廷的相当重视。

公元1391年起,明朝采办的贡茶中,安化年贡“芽茶”22斤,每年谷雨前,四保由县长监督采制,史称“四保贡茶”。安化芽茶,在明代成为皇家贡品,极大地提高了安化黑茶的政治经济地位。

公元1595年,御史李楠⁢以安化黑茶(私茶)妨碍茶法马政为由,上责禁运,御史徐娇同时奏称“汉川茶少而值高,湖南茶多而值下。湖南之行,无碍汉中,湖南茶叶若于酥酪之宜”。后经户部裁定,报请皇帝批准:自后西北引茶,以汉、川茶为主,湖南茶为辅。自此安化黑茶正式定为官茶,逐渐取代川茶,主销西北。

明末清初,晋商与安化茶人共同开辟了以安化为起点,西北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的“万里茶路”,这条横贯中国、连接亚欧的国际商贸大道,可与“丝绸之路”相媲美。晋、陕、甘等地茶商,旋即来到安化兴办茶庄、茶号、茶行,“茶市斯为最,人烟两岸稠”之繁华景象,在资江两岸就形成了。极大的促进了安化黑茶的经济发展。

安化黑茶的运输,以船运、马驮为主,并由此形成了以安化为起点的船舱马背式的“茶马古道”。至清末民国时期,自通公路、火车以后,则以船、车运输为主。

安化黑茶的运销茶路有三条:

1.安化——益阳——襄樊——泾阳——兰州

2.安化——益阳——武汉——郑州——泾阳——兰州

3.安化——益阳——安乡至宜昌——重庆——泾阳——兰州

传统的安化黑茶品种被概括为“三尖三砖一花卷”。其中,三尖又称湘尖,一般为篾篓散装茶,三尖茶原料相对较嫩,旧时都作为皇室贡品。三尖

三尖包括:1天尖:皇室‌贡品茶,以一级原料为主。

2贡尖⁣:皇室贡品茶,以二级原料为主。

3生尖:皇室贡品茶,黑毛茶,较粗老,大多为片状,含梗多。。

三砖包括:花砖:砖面四周印有花纹。

黑砖:黑砖与花砖原料选取与加工不同,压制工艺基本相同。

茯砖:因在伏天加工,故称“伏砖茶”,其药效似土茯苓。

花卷

花卷茶始名“百两茶”,即一卷茶,净重合老称一百两。后来发展成“千两茶”、“万两茶”等。